我的账户
惠民百事通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惠民百事通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惠民百事通公众号

惠民百事通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夸张!世界名画竟然挂反了75年?!想提升审美,只需做对这几件事

2022-12-10 发布于 惠民百事通
支付宝充值

最近,艺术界闹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“大新闻”:

德国北莱茵-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展览的一幅名画,竟然被挂反了——而且,已经挂反了整整75年。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人都笑了——画都能被挂反,这得多不认真啊。但你先别笑,咱们先看看这幅画——

《纽约城一号》,现藏北莱茵-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(这张图是挂反了的)

这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画作,名叫《纽约城一号》,可画上既没有高楼大厦,也没有任何人物,有的只是垂直交错的几何线条。这样一幅画,到底怎么挂才算是没挂反呢?别说是普通观众了,就是专门研究当代艺术品的专家,或许也会一头雾水。

荷兰画家蒙德里安(1872-1944),图片来源:Wikipedia

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时,都会觉得很疑惑。这不就是五颜六色的Excel表格嘛,我每天上班都要用啊,它怎么就变成了艺术品了?

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,到底什么是艺术审美,审美能力究竟怎么衡量呢?自古以来,对于什么是美,要怎么审美,人们提出过各种看法,许多哲学家、美学家莫衷一是。到了二十世纪,有一些科学家想到,也许可以用心理学、脑科学的办法回答这个问题。

01

审美能力可以“打分”吗?

科学家对什么是审美,提出了各种模型[2]。具体到测量审美能力,他的方法是制订量表。量表是一套精心编制的题目,人们平时熟悉的智商量表、焦虑量表就是其中的代表。心理学家的思路是,编制一套题目,让审美能力高的人能得高分,这不就能精确地测量审美能力了吗?

这样的量表长什么样呢?举个例子,1979年的时候,心理学家就编订过一个视觉美学量表,这个量表包含许多四十二对图片,一幅是专家评估更有艺术性的图案,另一幅是改变了外形的同一个图案,请测试的人判断,哪一幅更美。这些心理学家认为,一个人要是能分辨两种图片,自然说明审美水平更高[3]。

这个办法听起来靠谱,可是仔细一想,就能发现它的缺陷。首先,这种量表不能定义什么是审美能力,更像是一次知识考试,如果一个人学习过艺术,见过许多艺术品,就容易拿到高分。还有,这种量表能测试绘画、雕塑之类的作品,但是对音乐、诗歌之类的形式就无能为力了。最后,类似的量表里包含的图片都是欧美的科学家制定的,其他地方的人直接用可能吃亏,如果不重新修订,测试结果就不可靠了。

测试中使用的一些题目,你能说出哪个更“艺术”吗?

量表这个方法能给出精确的得分,但是,这个得分究竟是什么含义,却经常说不清楚。之后的几十年,心理学家还编制了多种量表,编制方法越来越精致,但是,大家也承认,量表是一种重要辅助方法,不能光用它给人的审美能力评级。

量表的方法有局限,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?科学家发明了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方法,可以研究大脑进行不同心理活动时的反应。许多脑科学家想到,研究审美能力的新方法来了,可以在人们欣赏艺术的时候,给大脑拍一组照片,用这个方法,也许能解决艺术与审美的千年难题。沿着这个思路,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,叫做神经美学[4]。

利用最新的脑科学技术,科学家取得了许多发现。例如,在欣赏视觉艺术的时候,大脑不光是视觉区高度活跃,额叶皮层也会激活[5]。而额叶皮层就是大脑里负责复杂的抽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脑区。这时候,负责愉悦体验的犒赏通路也会激活,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[6]。

实验使用的图片,同一张图片有一个“艺术”版本和一个普通版本。

参与者判断一幅图片是否令人愉悦,结果视觉区、额叶皮层等脑区出现激活

脑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什么样的艺术能引发人审美的体验,总结了很多原则,例如,突出、孤立的物体对大脑的刺激更强烈,还有啊,同类事物组合成一组,就比胡乱摆放的刺激更强。还有啊,大脑对视觉信息有偏好,线条太少,颜色太简单,感觉不刺激;线条太多,颜色太丰富,又感觉受不了。刺激的复杂程度不多不少的时候,大脑最喜欢。[7]

心理学家发现,精心排列的物体可以引起视觉愉悦,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就是一个例子。

还有啊,脑科学家认为,审美和演化也有关系。人类的祖先没有艺术品,但可不是没有审美体验。面对美景、美人,原始人也能感受到美。今天,人们在欣赏风景画、肖像画的时候,还是保留了祖先的审美习惯。比如,不管来自哪种审美文化,大家对美人面孔的标准比较一致,连婴儿都能识别哪张脸更有吸引力[8]。

古埃及艺术品娜芙蒂蒂胸像,精美的人脸能引发美愉悦感。

这些研究,有的是把艺术品拆解成了视觉信号,还有的从演化的角度解读审美能力的由来。它们给人们理解艺术提供了别样的思路。然而,想把这些研究的结果直接套用到审美能力上,可能就不合适了。有些科学家让人欣赏艺术品,同时扫描大脑,给大脑激活的强度评级,激活得越强,说明审美体验越强烈。脑科学家阿尔瓦·诺伊就批评过,这类研究仅仅观察了大脑的反应,这种反应究竟是不是来自审美过程,这类研究其实无法回答[9]。

说到底,美、艺术、审美,每一个都是极为复杂的概念,而且和人的主观体验有关。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,研究它利用的是客观的科学方法。人们对大脑的研究还非常初级,想钻进大脑里,用科学方法把美与审美弄清楚,科学家仅仅走出了一小步。

02

如何提高审美能力?

连“审美”本身都没有个统一的说法,那“培养审美能力”不就更不靠谱了吗?难道那些辛辛苦苦想要给自己孩子一些审美教育,希望提升一下孩子审美力的家长都错了?

其实,要想提升审美能力,科学研究还是给出了一些好建议的。

科学家用量表测试了许多人的艺术水平,又测试了这些人的智力和性格特点。结果发现,艺术水平和智力高低没有什么关系,和性格内向、外向,是否亲和,是否稳定之类也关系不大,唯独和一个人的经验是不是丰富有关[10]。

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,“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。对于审美,科学家给出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,而不是一套万能的审美公式。想要提升审美能力,最传统的办法依然有效:多看、多学。

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提示我们,欣赏艺术保持开放的心态。世界各国、不同历史上时期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特点,来自不同的传承和审美体系。怀抱开放的心态,才能沉浸到不同的艺术门类中。看到没见过的东西,第一反应是皱眉头、撇撇嘴,恐怕不利于提升审美。

北宋画家郭熙的《早春图》,《林泉高致》一书中分析了他的绘画艺术。没有一定的中国美术修养,就很难欣赏这样的艺术品。

而且,在心理学家看来,审美这件事儿,确实有新手和专家之分。一个人依靠本能就能欣赏美景美人,但是没有经过学习,却没法欣赏中国画或者交响乐。艺术创作有师承与法度,除了心态开放,花时间学习艺术知识,甚至亲身学习一点创作技巧,才是提升审美的不二法门。

参考文献:

[1]Oltermann,P.(2022,October28).Mondrianpaintinghasbeenhangingupsidedownfor75years.TheGuardian.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artanddesign/2022/oct/28/mondrian-painting-has-been-hanging-upside-down-for-75-years

[2]柴方圆,喻丰,彭凯平(2016)审美愉悦与加工流畅性.心理学探新,36(02):101-106.

[3]Chatterjee,A.,&Vartanian,O.(2014).Neuroaesthetics.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,18(7),370–375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tics.2014.03.003

[4]Götz,K.O.,Lynn,R.,Borisy,A.R.,&Eysenck,H.J.(1979).ANewVisualAestheticSensitivityTest:I.ConstructionandPsychometricProperties.PerceptualandMotorSkills,49(3),795–802.https://doi.org/10.2466/pms.1979.49.3.795

[5]Kühn,S.,&Gallinat,J.(2012).Theneuralcorrelatesofsubjectivepleasantness.NeuroImage,61(1),289–294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roimage.2012.02.065

[6]Lacey,S.,Hagtvedt,H.,Patrick,V.M.,Anderson,A.,Stilla,R.,Deshpande,G.,Hu,X.,Sato,J.R.,Reddy,S.,&Sathian,K.(2011).ARTFORREWARD’SSAKE:VISUALARTRECRUITSTHEVENTRALSTRIATUM.NeuroImage,55(1),420–433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euroimage.2010.11.027

[7]Ramachandran,V.,&Hirstein,W.(1999).TheScienceofArt:ANeurologicalTheoryofAestheticExperience.JournalofConsciousnessStudies,6,15–51.

[8]Wald,C.(2015).Neuroscience:Theaestheticbrain.Nature,526(7572),Article7572.https://doi.org/10.1038/526S2a

[9]Noë,A.(2016).StrangeTools:ArtandHumanNature(Reprintedition).HillandWang.

[10]Silvia,P.J.(2007).Knowledge-basedassessmentofexpertiseinthearts:Exploringaestheticfluency.PsychologyofAesthetics,Creativity,andtheArts,1,247–249.https://doi.org/10.1037/1931-3896.1.4.247

作者|陈朝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

审核|陶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

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

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

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
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  • 惠民百事通
    1970-01-01
惠民百事通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惠民百事通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惠民百事通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惠民百事通 X1.0@ 2015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