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背上有小白斑图片 1 大家好,我系浪浪。 在聊到时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90年代末的利差损事件。 最近也有朋友私信问我,保险公司肯定不傻呀,为什么有利差损的前车之鉴。 保险公司还是会为了短期利益,去卖可能有利差损风险的产品呢? 不是卖一份、亏一份吗?怎么会轮到我来薅保险公司的羊毛? 我说这个简单,你想理解保险公司的行为,就要回顾当时的利差损事件,试图去想明白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就行了。 利差损事件,是保险史上唯一一次保险公司集体给客户倒贴钱的大闹剧。 起因是在90年代的高利率时期,保险公司卖出了大量复利6-8%的保单,这在当时看来其实没啥问题。 主要是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也有8-10%。 保险公司甚至还觉得自己赚了,卖你们8%的保单,我自己去银行存10%,净赚2个点。 本来保险公司这小算盘打得挺好的,没想到接下来就遇到了行业史上最大的黑天鹅,央行打开了降息通道。 从1996年开始,央行连续8次降息,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9.18%,一路降到2002年的1.98%。 这一下子,银行的存款利率,就跟那批保单6-8%的复利,形成了巨大的利率倒挂。 而且要注意哦,保单是复利计息,利滚利压力更大。 要知道保险这种产品很奇妙,一方面它的投资收益,大部分来源于存款和国债等无风险的固收资产,深受市场利率影响。 另一方面,它又跟银行存款不一样,银行存款的利率可以逐步下调,但保险不行,一旦发生利率倒挂,保险公司就得自己硬抗。 于是保险公司彻底傻眼了,本来以为保单是负债的说法,只出现于财务报表上。 没想到,保单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负债。
2 如果事件到这就结束的话,那输家肯定是保险公司,今天的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。 但我们都知道,保险是强监管行业,遇到这种风险,保监会就得出手兜底了。 在1999年的时候,保监会就把保险行业的利率,调到了历史最低的2.5%,直接救了保险公司一命。 此后在1999年-2013年期间,保险公司再出的新产品,都是以利率2.5定价的。 2.5%的利率低吗?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那13年间,2.5%算是个笑话。 但也因此,保险公司才有足够多的利润,去填补之前那批复利6-8%保单的利率差。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利差损事件。 而纵观整个事件,你会发现最魔幻的一点,虽然保险公司背上了巨额的“利差损”,也时不时会跳出来哭诉,说自家的利差损压力很大。 但实际上,得益于2.5%利率时代的红利,整体算下来,保险公司一点儿损失都没有,甚至还赚了不少钱。 始作俑者成为了最终受益者,站着是赢,躺着也是赢。 所以这就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,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怕? 因为保险的利率,也是可以下调的。 银行通过利率下调,把净息差的风险转移给了客户。 而保险也可以通过利率下调,把利差损的风险,转移给低利率时代买进来的客户。 前人的保单,后人来买单,保险公司只负责收钱。 比方说今天3.5%要降到3%,再过个5年,觉得3.0%还是高了怎么办? 那就降到2.5%呗,总是会有后人来买单的。 金融游戏,尤其是保险这类不会发生挤兑风险的,只要有保费进来,都是能正常运转下去的。 所以你问保险公司,是不是会为了短期利益,去做蠢事。 我觉得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,什么叫短期利益。 就像90年代利差损那一波,真的叫为了短期利益干了错事吗? 从监管角度来说,是的。 但从实际利益的角度,我感觉保险公司明明是,长短期利益两手抓。 你要是算个体帐,那保险公司之前卖出的6-8%复利保单,肯定亏死了。 买了的客户,看着存款利率一步步下降,都在偷摸着笑。 但你要是算总体帐,什么叫亏?保险公司都懵了。 公司盈利情况这么好,你跟我说亏。 亏什么亏,是不是你肾亏。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惠民百事通
2025-05-04
2025-05-04
2025-05-03
2025-05-04
2025-05-04
请发表评论